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 历史小说 > 捧着左传品春秋 > 隐公时代简叙

隐公时代简叙(1 / 2)

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
好书推荐: 我终于觉醒了 深夜乐园 我的明星师妹 毒医倾城:王妃太嚣张 崛起诸天从圣墟开始 特种兵王在都市 带个地道系统打鬼子 九境之主 医行天下 资本江湖的最后一个大佬

《春秋》是鲁国的国史,所以我们的纪年都是以鲁国国君的交替承继而展开。《春秋》的渊源很难用几句话说明白,以至于现在争论都很大。辛亏我们不是搞学术研究的,所以我们只要明白一个大概,就足以满足我们阅读本书的知识储备,因此就简单的再唠叨几句。

我们知道《史记》是西汉司马迁所著,距离“春秋时期”已有几百年时间,关于《史记》所依据的“春秋时期”的材料是否完整,现在已经不可确定。但是根据《史记》十二年表中提到:孔子先后与七十多个诸侯国的国君进行过交流,并亲自到了周王室的国家图书馆,阅读了大量的各国的政治、人文、军事等情况的图书后,回到了鲁国,在鲁国的国史“春秋”的基础上进行编纂,形成现在的《春秋》一书。

根据目前的《春秋》经书记载:春秋开始于鲁隐公(公元前722)元年,一直记载到鲁哀公十四年抓到一只麒麟为止(公元前481年),前后共241年的时间。但是《左氏春秋》却延续记载到鲁哀公十六年,孔丘死为止。甚至《左传》还继续延伸记载到了鲁哀公二十七年(公元前468年),当然,这些都是孔子死后的事情了,因此,对后面这一段记载,学术界还是有所争论。不过无论怎样,这部《春秋》已经把东周初期,这段几百年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写了进去了,形成了现在的《春秋》历史面貌。

《春秋》这本书,主要是讲当时各国国君及上代国君的事情,有些内容是十分敏感的,记录者不能直白的写出来的,因此记录的较简明和隐晦,这也就是所谓的“春秋笔法”:不要光看书上写了什么,也要看书上没写什么?之说。

基于上述原因,《春秋》经书更多是的采取的“口传心授”的方式,如果单纯看《春秋》的文字记载,简直就象看天书一样,你若没有一定的“古文”功力,简直无法与历史进行良好的衔接。所以,孔子死后,各种注释和流派都出现了,辛亏鲁国的左丘明(公元前502—422年),这位大侠出现了,他害怕各种的不正确的理解和学说,于是就对孔子当时的正宗的说法,进行了记录和书写。因此就出现了《春秋左氏传》、《春秋内传》、《左氏春秋》等名字的新春秋历史史料书籍。我们现在能完整的看到的“东周春秋”史料,主要的就是以《春秋》经书为主,春秋三传为辅记载。待赵、魏、韩三家分晋后,历史进入到“战国时期”,于是各种文史资料就逐渐的丰富起来了。

好了,还是回到我们本书的正题上——

鲁隐公,名字叫做:息姑。是鲁国第十四代国君,孔子所编撰的《春秋》就是起始于“鲁隐公代位摄政”的元年,即公元前722年,所以本书第一个章节就是:隐公时代。

鲁隐公的身份,多少有些尴尬。

他不是嫡生子,而是庶出的儿子,用现在的话说:就是他爸爸鲁惠公和小老婆生的儿子,你也许认为:管他大老婆还是小老婆,反正都是上一代君王的孩子,血统没有问题,还忌讳些什么。

其实,这在古代真的是个很大的问题。身份不正,地位就不牢固,我们后面按照顺序会在结束这个时代的时候,再就“嫡出”和“庶出”的问题慢慢的了解一下。为了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,严格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,我们还是先从郑国的故事开始说起——

郑伯克段于鄢

鲁隐公元年,公元前722年,春秋第一年

一上来就说郑国,似乎有些唐突,可这就是历史发展的顺序。另外,这段故事也确实很精彩,是以前我们学生时代必学的古文篇章之一。读春秋的首篇,就是这个著名的历史故事“郑伯克段于鄢”,我们常用的成语“其乐融融、多行不义必自毙、不到黄泉不见面”等,也均是出自于这段历史中。

同时,这段故事也为我们解释了最终导致郑、宋反目后,郑国如何走上中原争霸路程的根源。

(1)郑国的来路很辉煌

郑国,是进入春秋时期的第一个小霸国家。

也是后来在晋国和楚国的中原争霸赛时,轮番争夺拉锯的战斗中总也打不死的小强国家。

其实进入春秋时期时,郑国的建国历史很短,也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,他比秦国在周王室东迁后被封为诸侯的建国时间,仅仅早了三十五年。也就是说,秦国是东周才开始分封为诸侯国的,而郑国是在东周开始前三十五年被分封为诸侯国的。

为何这两个国家同样年轻,郑国却参与了中原争霸赛,而秦国却默默无闻?

这主要还是因为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的原因。

秦国,被封到陕西歧地,面对的只是关中地区周围犬戎,远离周王室东迁后的政治中心,所以基本上没有周围的诸侯国与其争雄,秦国完全可以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,展开手脚发展自己的国家疆土和储备实力。

但是,郑国就不一样了,当年郑国最初被封为诸侯国的地区,是在陕西与河南交界的一片地域,也就是现在京兆地区的华县一带。因为此地靠近戎狄活动地区,郑国的第一代国君郑桓公,十分担心新建的郑国在日后面对戎狄无休止的战争,所以在通过咨询周王室的高级知识分子巫师后,就利用职权将郑国迁至现在的新郑,即河南的中部地区。

郑国的东迁,导致其直接进入到了中原地区的核心地带。之后,随着周王室的东迁,立有护驾大功郑国,更是以强势的面貌,来面对原来就在这里生存的中原“老牌地头蛇”的诸侯国们,郑国必然会因为这种地理和政治地位的变化,而给这个地区带来腥风血雨。

郑国,(姬姓,现在河南新郑市南新郑县北)爵位伯爵,三等诸侯国。第一任国君郑桓公,是周幽王的叔叔,在西周末年,担任周王朝的司徒官职,开始建国于陕西华县。公元前744年,郑国第一任国王郑桓公,派太子掘突(后郑武公)迁国至现在的河南新郑地区,开始参与了中原地带的争霸战。

东周起始,郑国是个典型的新国家,国君因担负周王室管理工作的卿士而受封为诸侯国,之后因周王室东迁立功,受到重用,得以携天子以令诸侯。

东周初时,郑国完全是一幅新崛起的,准备继承原来诸侯老大哥卫国地位的新锐形象。当然其军事实力也很牛,而且郑国的国君历代都是周王的卿士,管理者周王朝的军队和朝政,这简直是中央也插手,地方也独霸,一副居高临下,俯视其他诸侯的神气样子。

郑国之所以能够占据这样的地位和态势,主要还是因为当年在西周周幽王时期,这个周幽王即爱美人,又爱玩“烽火戏诸侯”的游戏,面对西周遭受大灾情况下,仍然荒淫无度,废黜王后,驱逐太子,最终被西戎攻破镐京(西安)死亡时,郑国的国君郑桓公正好也在镐京任职,便跟着周幽王一起战斗而亡了,这就是郑国的第一代国君为王室“捐过躯”。

之后、郑国世子掘突(后来的郑武公)出兵勤王,协助秦人、晋国、卫国一起光复西周首都镐京,赶跑了西戎,在当时周幽王已经“光荣”牺牲的情况下,郑世子掘突亲自前往申国,将周太子宜臼(周平王)迎接回镐京即位,这就是郑国的第二代国君为王室“立过功”。

你想想——

郑国国君本身就是周王朝姬姓的正朔,血统纯正。

又是周王朝中的重要卿士,况且在周王朝遇到困难的时候,国君们前仆后继,又是捐躯、又是拼命、又是迎立,而且办这几件大事的都是郑庄公的爷爷和爸爸,这就必然的决定了周平王在东迁之后,虽然郑国只是一个建国才三十五年的三等小国,也想破裂给提升到第一等级的公爵诸侯国,辛亏郑武公很清醒,头脑很冷静,拒绝了这个封赏,不但没有为后人影响到郑国(庄公寤生)在王室的重要位置,反而让郑国新君受到了王室的重用,这就是郑国为何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卿士,并管理周王军队的原因了。

所以,郑国在春秋初期,绝对是周王室赖以维护权威的重要诸侯国,这就决定了郑国在当时,无论是政治地位,还是军事实力,都表现出:郑国在逐渐上升成为中原诸侯国头牌的基本趋势。

第一代郑国国君姬友(郑桓公),凭的是血统和捐躯,为新建郑国奠定了基础;

第二代郑国国君掘突(郑武公),凭的是军事才能和忠诚,为新建的郑国,赢得了疆土和荣誉;

第三代郑国国君,就是春秋开始,一个大脑子的国王。郑国在他的经营和谋虑下,在后来的春秋五霸大佬们正式出台之前,让郑国成为春秋初期第一轮争霸决斗胜利的小霸王,郑庄公就是当时的春秋小霸主。

春秋初期,唱的就是郑庄公的精彩大戏。

(2)难产的孩子很“难缠”

郑庄公叫:寤生。

对此,后人根据这个名字判断为,郑庄公系难产所生,而得此名的。

其实“寤”字,在那时有多种意思,可以理解为:与睡觉有关系,比如睡醒了、睡觉做噩梦、或辗转反侧睡不着等等,比如《诗经,关关雎鸠》中有“寤寐思服,辗转反侧”的说法;

同时“寤”还有反转的意思。

用在生孩子上,反转就是反着生、倒着生。倒着生孩子就是:先出脚后出头;同时“寤”还有睁着眼的意思,一生出来儿,就睁着眼,真是挺吓人的昂。

所以,寤生在此总的理解为“生产不顺利”是大致可以的。

另外,在春秋时代给孩子起名字有以下的规矩:

见《春秋》桓公六年记载:桓公太子“同”出生时,鲁桓公向鲁国大夫申繻询问给孩子起名的对答:起名字的方法有五种,以出生时的各种现象命名,叫做信;以瑞祥的字眼命名,叫做义;以相类似的事物来命名,叫做象;以借用某种物类名称,叫做假;借用与父亲有关的情况命名,叫做类。

因此,桓公说:他的孩子出生和他同一天,因此叫做“同”。

以上可以看出,按照春秋时期起名的原则和方法,郑武公是以郑庄公出生的现象起名,采用的是“以信的方式”,而并非特意的用恶名来或贱名,来换取好养活的意思。王室贵族血统高贵无敌,应该不存在这个说法,因此故意起一个“贱名”的这个观点,还是有些牵强的。

根据当时的客观情况分析,郑武公从申国娶的公主武姜,肯定是个娇小姐,头一次生孩子,在那个医学状态下,既没有镇痛剂、也没有剖腹产,如果遇上生产不顺利,肯定是很遭罪的一件苦事,好不容易生了下来,谁知道老公又给孩子起了个,时时让她回忆起生产遭罪的名字,所以这个姜妈妈就不太喜欢郑庄公。

武姜妈妈在生了寤生三年后,又生了个儿子叫段,肯定是顺产,又是第二胎,长得又漂亮,又白又胖,又是小儿子,自然就喜欢老小了,好像天下老小都能沾上妈妈喜爱的光,在古代也不例外。

于是,武姜妈妈想让小儿子继位,但是爸爸郑武公不同意。

按照现在的说法,是郑武公出于不能废弃“长幼无序”的规矩,而且老大寤生并无任何过错,才坚持立寤生的,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,但是并不完全。

这里面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:1,在当年春秋时期,很多国家都是兄终弟及,比如宋国,这个现象就非常严重,其实这很好理解,在那个战争年代里面,国家如果是小孩继位,很可能会带来动荡,不安定。2,郑武公死亡的时候,是公元前743年,此时寤生才十三、四岁,小儿子段比哥哥小三岁,也就是十岁左右,一个国家给一个更小的孩子继位,不但有废长立幼之嫌疑,也让大臣不好管理,而且妈妈也更容易参政,历史上很多的朝代灭亡,都是幼君继位造成的。3,郑武公掘突本身就是非常勇武的人,并且凭自己的势力帮助周王朝复生,年轻时就参与了这场多国之间的政治角逐,后来又参与管理周王室朝政,应该是个高水平的政治家,对后代的继位肯定有自己的判断,而非单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出发。

郑武公选择寤生继位,真是选对了人。

郑国就是在这个“难产”的孩子带领下,变得让诸侯各国和周王室都感觉到很“难缠”。

后面的故事就简单了——

郑庄公继位后,妈妈想给小儿子争取一个好的生活环境(根据古代的规矩,一般国君的亲兄弟,是不能在首都一起居住的,万一搞个政变什么的,就太方便了,不如直接分封到的重要城市驻守,反而更有利于稳固江山),所以妈妈就向大儿子提出要求了,希望把“虎牢关要塞”给他弟弟。

“虎牢关”(春秋时叫“制”邑)

庄公知道,这是个重要的位置,很多读春秋的人,不研究当时的地理位置关系,就搞不明白它为什么重要了。

虎牢关,是郑国国都新郑通往东周王室国都洛邑之间关隘,是“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”的军事要塞。你想一下,在三国时期的吕布当关,都阻挡了各路诸侯联军进军洛阳的通道,所以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位置。而且在寤生的爸爸郑武公在拓展疆土的时期,虎牢关是虢国的地盘,郑武公攻打并吞并虢国(西虢)的战斗中,就让西虢的虢叔战死在这里。

如果亲爱的弟弟一旦占据了这个要塞,作为经常来往于新郑和洛邑上班的哥哥,随时都有“自然死亡”的可能性,坚决不能给弟弟。

因此,寤生脑子一转说:

“亲爱的妈妈,虎牢关这个地方是个兵家之争的要塞,当年的西虢的虢叔,就是为了守卫要塞而被爸爸消灭了,直到现在周王室都虎视眈眈这个要塞,谋划收回这个地方。

妈妈你说,让我最爱的弟弟,这么小,就去守卫要塞,这不是爱弟弟,而是害弟弟,出于这个原因,我坚决不能答应你的要求,这样吧,除了这个十分危险的地方之外,妈妈你说给弟弟那里都可以的,我决不会推辞你慈母般的要求。”

可能,姜妈妈开始没有敢为小儿子要更好的城市,怕万一大儿子不答应,就不好再开口了,所以先要一个重要的要塞试试,一旦成功,也让小儿子有成为国家重要力量的基础;不成功,再要别的地方,大儿子就不好再推辞了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[简体版]
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
新书推荐: 千娇无双 师父大人求放过 邪王至宠妃 宋画江山 女总裁的贴身保镖 三国之猛将无双 萌妃的穿越日常 萌妃出没:妖孽冷王请小心 99亿蚀骨爱:重生千金萌妻 叶心白陆爵风目录